close

這部紀錄片其實在老師要求我們欣賞並寫下心得之前,我早已從商業週刊中追蹤此報導一段時間,並且已看過了。「一個台灣,兩個世界」是商周每年的關懷系列報導,一個讓我每次看完心中充滿五味雜陳的主題。
在片中從祥祥和珊珊身上,我看到了親情雖沉重但最緊密的羈絆。許多台灣人生出這樣有缺陷的孩子,通常會棄養他們;但祥祥和珊珊的家人,家境清苦但還是把孩子當成是他們甜蜜的負荷,愛著他們帶有缺陷的孩子,並且不放棄孩子改善的希望!
印象最深刻的一幕,就是祥祥在醫院裡看著電視的幼教節目,開心地手舞足蹈了起來。長久被關在房子裡,看到其他的小孩就很想交朋友的他,伸出手拉了旁邊的小朋友一把,那個小朋友一臉嚇到的表情,旁邊家長以鄙視的眼光,好像祥祥身上是有傳染病似的,這一幕真的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!我在想,如果我是在場的家長,看到一位滿臉流著口水與痰液的祥祥,我會把自己的小孩拉開遠離祥祥嗎?這給我一個深深自我反省的機會。我呢,是否也會露出像這家長鄙夷的表情?而帶著此種心態的家長,又會教出怎樣的下一代?
想到國人觀念如此,再看看世界先進國家。從商周所提供的資料中會發現外國人真的愛孩子,他們不會只愛沒缺陷的孩子,甚至也深愛領養來的孩子。不僅父母親的觀念與國人大不相同,整個社會醫療體系、特教服務、社福補助等的支持,也著實是我國無法比擬的。Thomas Janoski說:「觀察社會公平與否的判準之一,就是看社會中最弱勢與最需要外在協助的團體,是否得到妥適的照顧。」兩相比較之下,我們才會感到汗顏,發現某些先進國家的人們是真的了解「愛」的眞意,也並未將「關懷」只當成口號。
其實台灣兒童早期療育及特教服務與補助問題早就存在,現在才透過此紀錄片來探討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太過緩慢了。我國對於社會福利、醫療體系的不足,與對弱勢族群的照顧關懷,還有待努力。在台灣,身心障礙者先天已為弱勢,後天所享有政府給予的社會資源又貧乏,這樣的形勢無法給他們實際上多大的幫助,只會使他們的家庭陷入貧病的惡性循環中!或許有的人會說,因為國外的稅負遠大於台灣,所以人家的社會福利能夠做到這麼完善。但我認為,國家的人民們若沒有「人生而平等」的共同價值觀,就算用再多的金錢,還是無法為弱勢族群織出一張溫暖而堅固的大網的。
在現在社會大眾熱烈討論此話題的同時,我心中憂慮的是:待此熱潮一過,又還會有多少人繼續關心、支持這些弱勢的孩子?我們能夠給的,是真正的愛心,還是關懷的假象?某個作者寫了一段話:「如果注定有一個孩子,替大家承受那黏土不夠的命運,我們能否用愛,共同彌補這殘缺?」我只希望每個人能夠在心中的感動過後,能持續這樣的心情,真心的去幫助或關懷身旁需要協助的人們。不管他會不會是下一個祥祥,或是另一個小如。(2003年一個台灣,兩個世界系列報導中的主角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woman1310 的頭像
    awoman1310

    恣意抒發‧歐巴桑宅媽‧潘蜜拉

    awoman1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